发布时间:2025-04-03
为落实学院本科教学转专业与分流工作部署,拓宽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行业视野,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客观的专业认知,增强行业发展信心,3月29日上午,土木工程系精心组织2024级本科生赴武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实地走访交流活动。活动按照专业方向分为建工组和道桥岩土组进行组织,共计160余名师生参加。
建工组在汪大海主任、李冬明副主任、王先锋、余泽川等老师的带领下到中南建筑设计院和中南电力设计院走访座谈。此次活动邀请到武汉理工大学在上述单位工作的优秀校友与24级本科生学子面对面交流,为未来的土木工程师们指明方向,答疑解惑。
在中南建筑设计院,我院校友王义凡博士、尹鹏飞工程师分享了中南院工程数字技术中心在工程智能化设计、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值风洞、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并与我院24级学子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两位校友深度分享了自己多年求学、工作积累的经验,建议未来的土木工程师们一方面学好旧的知识打牢基础,另一方面掌握新的工具拥抱未来。
在中南建筑设计院就土木工程智能设计与建造前沿技术开展交流
师生在中南建筑设计院合影留念
在中南电力设计院,我院校友程浩工程师介绍了能源电力设施智能化设计、建造、运维领域的最新成果,分享了自己在非洲草原、南美雨林参与国际工程的见闻,建议同学们求学期间多读书、多运动、多社交,勤提升能力、多增长见识。座谈期间,数智科技公司总经理吴海洋和我院校友王亚东工程师还耐心回答了同学们对学业学习、人生志向和就业发展方面的各种提问,给出了很多建议。面对学子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困惑,吴总一针见血的指出,在包括能源电力行业在内的众多工业领域,土木工程专业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吴总分享了自己多年打拼积累的宝贵经验,并告诫同学们,自己本身才是自己最大的依仗和最强的背景。
在中南电力设计院与土建院友和行业专家热烈交流
师生在中南电力设计院合影留念
道桥岩土组在陈成副主任、曹鸿猷副主任、谢全敏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桥梁博物馆、中铁十一局展览馆和武桥重工桥梁装备展览馆。在中国桥梁博物馆,同学们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和实物展品,系统了解了中国桥梁建设的发展历程。从抗日战争时期饱含民族血泪的钱塘江大桥,到新中国成立后"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再到创造多项世界纪录的港珠澳大桥、常泰长江大桥,一座座桥梁不仅见证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更彰显了桥梁建设者们的智慧与担当。在中铁十一局展览馆,同学们深入了解了现代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比展示,从铁道兵战士们的肩挑手扛,到如今"昆仑号"等大国重器的广泛应用,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为桥梁建设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展览馆内,一系列智能化、数字化的施工技术展示,让同学们对现代桥梁工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武桥重工桥梁装备展览馆,各种先进的桥梁施工设备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从千吨级爬拱吊机到2200吨的“宏海”号门式起重机,从模块化施工技术到海洋平台、海洋风机基础施工设备,这些前沿装备展示了我国桥梁建造技术的最新成果。展馆技术人员详细讲解了各类设备的研发历程和应用场景,让同学们对桥梁装备的创新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本次参观活动是土木工程系2024级新生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续,学院还将组织系列实践活动,帮助新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发展方向,规划未来学习路径。
道桥岩土组企业交流合影留念
2024级学子收获满满,节选留言如下:
“今天有幸参观了中南建筑设计院和中南电力设计院,此次活动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建筑工程专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收获颇丰。”
“在中南建筑设计院的师兄们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分享。师兄们深入讲解了他们在建筑设计数智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此次活动让我了解到,建筑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纸和模型,而是能够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更加高效、精准和富有创意的设计。作为未来的从业者,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知识和技能,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学习和掌握新兴技术。”
“在中南电力设计院,师兄们介绍了能源电力行业与土木工程行业的紧密联系。我认识到实际工作中需要不同专业方向的团队通力合作,这要求我们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和跨专业沟通能力。”
“我觉得今天的参观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吧,对土木行业有了新的理解。感觉我们这个专业可以做的事情其实很多,不仅仅局限于建房子啥的,那个关于风力电网之类的东西,这个我是真不知道。咱结构还可以做这个。”
“参观完这两个地方,我感觉土木行业也在积极转型,适应社会和人工智能,并一起交叉融合促进土木工程在未来创新性发展。相信在将来土木工程会焕发出新的、强有力的生机”
“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参观交流可以拥有这么近距离接触教授、高级管理人才和优秀学长的机会,解决了我们为何而学习和如何学习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案例,系统的学习方法和发展的底层逻辑,感谢老师们的付出,感谢他们帮助我们开拓视野”
“不管留在哪个专业,自身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加强对基础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未来可以交叉学科,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同时,我们要积极表达自己的困惑,腼腆早已退版本,唯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参观这两个企业,感觉自己的视野拓宽了,不仅仅局限与传统的思想和传统的土木工程,现在已经转换到人工智能与土木相结合,这与我们的时代相适应,然后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无论做什么,学习能力很重要,性格外向也很重要。”
“参观道桥活动让我深受触动。桥梁横跨江河,道路贯穿城市,它们不只是建筑,更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道桥建设中,工程师攻克复杂难题,展现出非凡智慧。这次参观,激发了我对工程技术的热爱,也让我对城市背后的建设者们,生出无尽的敬意 。”
“作为武汉理工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新生,今天的参观让我对道桥专业有了具象认知。从赵州桥的千年智慧到港珠澳大桥的现代奇迹,我深刻体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工程精神。展馆中前辈们的手稿与模型,让我明白每座桥梁都是力学美学与社会责任的完美结合。特别是了解到武汉长江大桥作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创新历程,更坚定了我扎根专业的决心。作为新时代土木人,我们既要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要探索智能建造与绿色材料的创新可能,用扎实学识架起连接未来的桥梁。”
“当迈进中铁十一局桥梁博物馆,犹如翻开一部立体的桥梁史书。馆内丰富多样的展示,全方位呈现桥梁发展轨迹。从构思草图到建成实景,从传统工艺到前沿科技,一一星现。我深刻体会到桥梁工程的复杂与伟大,也被建设者们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精神所鼓舞。”
“参观道桥博物馆,我深受震撼。从古老石桥到现代跨海大桥,道桥见证时代变迁。它们不仅是交通纽带,更凝聚着无数工匠智慧与心血。每一座桥、每一段路,都诉说着人类跨越天堑、互联互通的不懈追求。”
“参与这次活动,我收获颇丰。亲眼看见各种各样的桥梁与道路以及了解了其历史,才知晓道桥搭建精密复杂,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它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承载着地区发展的希望,拉近了城市的距离。未来,希望能有更多创新技术融入,让道桥更稳固、更环保。”
“参加这次活动,我对道桥有了全新认识。看到横跨江河的大桥,我不禁想到,要是没有它们,城市之间的联系会多么不便。这些看似冰冷的建筑,实则承载着无数人的生活与梦想。这次体验也让我对脚下的每一条道路有了更深的情感和理解。”
“上午的参观让我对当代中国桥梁发展令人惊叹。一座座大桥横跨江河湖海、穿越崇山峻岭,宛如巨龙盘踞大地。从港珠澳大桥的世纪工程到众多山区高架桥的崛起,它们是科技实力的彰显。不断突破的技术难题、先进的建造工艺,不仅缩短了空间距离,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与贸易往来,更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征程中的壮丽名片。”
“道桥专业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道桥专业直接参与道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的设计、施工与维护,是城市发展、区域联通和经济腾飞的“先行者”。从高速公路到跨海大桥,每一项工程都承载着改善民生、促进交流的使命。道桥专业是“脚踏实地”的学科,既需要扎实的理工功底,也需心怀社会责任感。尽管存在挑战,但目睹亲手参与的项目成为连接人与经济的纽带,无疑是莫大的职业满足。随着技术革新,这一传统领域正焕发新活力,适合兼具务实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人深耕其中。”
通过深入行业一线的实地交流,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土木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工程实践及职业发展路径,为后续专业分流和个人发展规划提供实践依据。
供稿:曹鸿猷、李冬明、汪大海、陈成、王先锋等
编辑:陈安荠
审核:陈 伟
官方微信